坚守科研诚信培育优良学风——学校举办科研诚信专题报告会
文章来源: 作者: 发布日期:2025年11月10日
2025年11月5日,学校特邀吉林大学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委员会、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卢革宇教授,开展以“坚守科研诚信,做一名求实创新的合格研究者”为主题的专题报告会,旨在强化科研工作者的学术道德意识,弘扬优良学风。
报告会上,卢革宇教授围绕学术诚信的重要性、典型案例、核心术语及合格研究者的素养要求展开深入讲解。他引强调良好科研学风是科研成果生长的关键土壤,而科研诚信更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。通过对比中美日韩等国对诚信的重视与实践,卢教授指出诚信既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德,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为让参会者直观感受学术不端的危害,卢教授详细剖析了韩国“克隆之父”黄禹锡伪造干细胞研究、日本小保方晴子论文造假、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等典型案例,深入解读了这些行为对个人学术生涯、科研行业秩序及社会信任造成的严重冲击。同时,他梳理了我国从2002年至今出台的一系列科研诚信相关规范文件,明确国家层面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态度。
在学术不端界定环节,卢教授依据《学术出版规范・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》行业标准,系统阐释了剽窃、伪造、篡改、不当署名、一稿多投等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与表现形式。他特别强调,科技论文署名是责任而非荣誉,需严格遵循贡献匹配、知情同意等原则,杜绝荣誉性、馈赠性署名等违规行为。此外,他还区分了非学术不端的失误与有意为之的违规行为,倡导以勘误纠正错误的科学态度。
针对如何成为合格的研究者与大学教师,卢教授提出需过好“三关”:教学关要做到精准授课、强化实践、激发创新;科研关需明确方向定位、保持勤奋刻苦、善于整合资源、注重协作育人;人才关则要清晰认知自我、设定合理目标、扎实开展工作、积极交流提升。
此次报告会内容详实、案例鲜活、指导性强,有效提升了参会人员对科研诚信的认知水平,明确了学术研究的行为边界。大家纷纷表示,将以此次报告为契机,严格恪守学术道德规范,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,以求实创新的精神投身科研与教学工作,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。



官方公众号
官方微博
普通高考招生